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英雄人物,他的智勇才华无人可比。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曹操在很多文献中被提及改姓夏侯的事实。这举动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隐情呢?为何曹操要以夏侯作为自己的姓氏?探究这个问题或许能揭示出曹操执政时期的政治背景与家族纷争,以及他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 ,《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曹操的父亲曹嵩,原为夏侯氏子,因被宦官曹腾所养,故而才姓曹氏。此种说法见於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所引吴人所作《曹瞒传》及郭颁的《世语》中说法:(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於惇为从父兄弟。
在陈寿的《三国志》,曹氏与夏侯氏并重,同被视为宗室(夏侯氏与曹氏的重要人物,被合为了一传)。可见,曹氏与夏侯氏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
那么,本姓夏侯的曹操为什么会改姓呢?在注重封建礼教讲究宗法门第的古代,改姓这么重大的事情,对于尊崇为曹魏皇帝的曹家来说,怎么没有明确记载呢?不但如此,整个曹魏时代竟然都对此事讳莫如深,唯恐避之而不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野史上是有记载的。据说,曹腾的父亲曹节时期,曹氏家族已经非常没落了。虽然说是产业众多,富甲一方,但也只能称得上中等地主人家。相比于西汉开国的先祖曹参,曹氏家族已经几代人没有出过高官了。曹氏族人每每提起来,都感到非常愧对祖先,哀怨、苦恼、愤懑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家族。家族的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想办法,族人聚到一起谈论的第一个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培养、发掘人才,如何重振家族。
这一天,曹节正在家里看书,他的几个兄弟又齐齐的聚拢过来。曹节抬起头来,看了他们一眼,打算让他们坐下说话。可他这一眼瞧过去,猛然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兄弟几个都喜笑颜开地望着他,全然没有了平日的愁闷、哀怨,仿佛有天大的喜事一样。曹节疑惑地问道:“今天这是怎么了?平日里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脸拉得老长,都快赶上驴脸了。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好事啊?”
兄弟几个听了,争先恐后地走上前来,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曹节沉住气,听了半天,终于听明白了。原来,兄弟几个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家族里面找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送到宫里做宦官。寄希望这个孩子在皇帝身边能得到青睐,时间长了能做个高官显宦,这样就能重振家族光耀门楣了。曹节听了不觉哑然失笑,这宦官虽然能快速升迁,机遇好了肯定能骏马得骑高官得做,可是这名声却很尴尬啊!正常人家哪有给孩子找这条出路的啊?可是众人讨论来讨论去,子弟们都不成才啊!文的不行,武的也不行,靠正当途径根本就没有出路。看来,没落的曹家只能走进宫为宦这条路了。
最后,经过兄弟们的商量讨论,最后把人选定了下来。他就是聪明伶俐青春年少的曹腾。就这样,曹节家出人,其他兄弟们都慷慨解囊、全力以赴地上下打点疏通关系,把曹腾送进了宫里,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在曹腾离家赴京的时候,曹家全族都出门相送。殷殷嘱托、切切期盼,全家族的希望在那一刻都压在了少年曹腾的身上。
几年过去了,曹腾升迁的消息一直没有传回来。传回来的却是他入宫后一直没有受到重用,还是在刚入宫的位置上循规蹈矩默默无闻。曹家人渐渐地都开始心灰意冷,不再对曹腾抱有希望。又是几年过去了,曹腾升迁的消息依然没有传回来,曹家人彻底失望了。族人再也不和他联系,寄往宫中的信也消失不见了,甚至连近在咫尺的曹节的家门族人都不再有人登过。慢慢地,曹节曹腾父子仿佛人间消失了一样,再也不被人提起。只有跟曹节交情深厚的夏侯氏总是过来跟曹节唠嗑谈心,时不时地还拿些东西财物给曹节,唯恐因曹腾进宫而花费巨大的曹节入不敷、生活困顿。曹腾每次回家探亲,曹家的人都躲远远的,好像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也没有。还是夏侯氏人总是依然如故地过来嘘寒问暖、鼓励打气,让曹节父子倍感温暖开心。
很久很久以后,时来运转的曹腾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大权在握威风八面。有一年曹腾出京城办事路过家乡,发现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田产却被曹氏族人占据。曹腾从此心存怨恨,恼怒异常。曹家人看到曹腾当了高官,立时都恢复了族人间的浓浓亲情,恬着脸都围拢过,拽着曹腾的手硬往家里拉。曲意逢迎阿谀献媚之情一个个都显露了出来,这让曹腾心里又多了厌恶鄙视之情。后来,曹家人想将家族弟子送入仕途,曹腾不愿意给这些冷血的人帮忙,于是过继了夏侯家的一个孩子,带进了宫中。这个孩子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