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打算让弟媳继任皇后, 长孙皇后任劳任怨病故

在唐高宗李世民心中,一直有一个难以磨灭的遗憾。长孙皇后任劳任怨,却在年富力强之时病故,使得他心怀愧疚。为了让母亲的遗愿得以实现,李世民决定让弟媳继任皇后,继续长孙皇后的遗志。这一决定无疑将引起朝野的轩然大波,而李世民也将因此在历史中留下一段传世佳话。

长孙皇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她一生为了丈夫唐太宗李世民的事业,可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由于长孙皇后终日辛勤操劳后宫,她最终以三十六岁的多病之身早逝。可是在她死后不久,却发生了一件荒唐的事,唐太宗打算立继后,而且这个继后是他的弟媳、胞弟李元吉之妻齐王妃杨氏。这件事最后被魏征劝阻,但后世人也不少为长孙皇后不值。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长孙皇后并不是李世民所谓的挚爱,杨弟媳也不是,李世民挚爱的只有由他自己掌控的江山权势。

李世民打算让弟媳继任皇后, 长孙皇后任劳任怨病故唐太宗风流好色,次次和妃嫔一起怀孕的长孙皇后从没得到过专房之爱

“挚爱”的话即所谓的独占爱情,包括身心。有人以长孙皇后生育有七个孩子来证明她是真爱,不过我们看唐太宗的生育频率,就会发现应该没有人能获得情欲旺盛的太宗之专房宠爱。唐太宗一生有子14人,有女近30人,她们都出生在长孙皇后生前(贞观八九年后,太宗再没子嗣出生,可能失去生育能力了,当然唐朝已经没有宫廷档案存世,未必没有流产的)

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619)生长子李承乾时,太宗当年还生有李宽、李恪另外两个庶子,而皇后于武德四年(621)生嫡长女长乐公主时,公主在姐妹中已排行第五。到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已经有子九个,有女十九,共二十八员,其中长孙皇后仅占四到五个。从太宗子女们的出生时间可以看出,不管长孙皇后当年是不是生了,太宗后宫每年的宝宝们都在持续不断出生。这种生育情况,很难说她得到了所谓“专宠挚爱”吧?

李世民在情欲方面对待长孙皇后缺少尊重

我觉得他们帝后夫妻俩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认可的真爱,而是比较符合古代儒家的理性、克制之理想帝后夫妻关系,长孙皇后谦卑恭敬地成为皇帝的贤内助,迂回婉转既不突出自己又顾及皇帝颜面地帮助皇帝减少过失;皇帝对皇后的贤惠美德表示欣赏尊敬,表达出自己的敬意认可。这从史书对太宗夫妇关系的评价用词也看得出来,《旧唐书》:太宗弥加礼待。当然不是说这种相敬如宾型的夫妇关系不好,这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婚姻典范。但是与我们现代观念里认可的真爱相比,少了那种亲昵和情不自禁的微笑。

李世民在情欲上的放纵泛滥首先就很难让人歌颂得起他和正妻的所谓真爱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亲自杀了自己同母的哥哥和弟弟。美貌的弟媳杨氏却让他见色心起,不顾身份和伦理道德霸占了她,后来还生有一子。李世民虽然一直风流多情,但对杨氏眷顾始终不衰,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他甚至还想让弟媳成为新的皇后。

有人说李世民对弟媳没有尊重,但他在凡事都遵循礼节的长孙皇后眼皮底下宠爱弟媳,又把对妻子的尊重放在哪里?要知道最擅长婉谏的长孙皇后不仅不敢劝谏李世民的纵色,甚至自己在贞观二年产育期还四处访求绝代佳人为丈夫填充后宫。不仅如此,她瞒着皇帝经常偷偷在自己寝宫读书写笔记努力进修,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美合格的贤后,且还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妇女,写东西是没有逻辑条理的,作品不配呈现到皇帝面前。所以李世民从来没有发现过她编撰了几十卷的读书笔记。明朝文人甚至还为长孙皇后打抱不平,

大概是说,长孙皇后实在是再贤德不过的皇后了啊,她的品行完全无愧于唐太宗了!然而唐太宗于闺门失德这种耻辱的事情,他的行为又对得起贤妻长孙氏吗?太宗不仅宠幸了弟媳,他还宠爱过自己堂兄的一位姬妾。根据唐朝笔记记载,侯君集谋反被诛后,他的姬妾没入掖庭,李世民还亲自检阅了他的两位绝色之姬。根据贞观十七年的纪录,当时后宫有妃嫔数百,而唐朝后妃的正式额度是一百二十名,李世民后宫显然超标数倍。

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对长孙皇后的残忍

有人往往以长孙皇后嫡出子女中的几个待遇突出来证明她是真爱,却无视和忽略了深受北朝风气影响的初唐社会是有很浓厚的“重嫡贱庶”传统的,李世民也不例外,何况长孙皇后的家族贡献是她坚实牢固的后盾(长孙无忌不仅是李世民未贵时好友,而且是玄武门之变第一功,长孙舅舅高士廉也是玄武门重要功臣)。而当唐太宗遇到政治与父亲身份的冲突时,他每次都是毫不犹豫放弃父亲身份的。

比如皇后嫡次子李泰一度宠冠诸王,但他和皇太子李承乾夺嫡到白热化影响到政权稳定时,前一刻还把他捧上天的慈父李世民毫不犹豫把他打下地狱,李泰并没什么实质性的罪行,但被剥夺官职和亲王之爵降成郡王丢到今天湖北省郧县幽禁,李世民后来修建宫殿时就拆了他在长安的宅邸废物利新,最后李泰连尸骨都再没回故乡长安。但李世民不想打击的人,比如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他是李泰夺嫡亲密党羽,李世民却并没处理他,反而房遗爱得到进一步恩宠,一路升官,陪在丈人身边去辽东打仗。

对长孙家族打击最深甚至影响了唐高宗初年政局的莫过于李世民那次看似有些冒失的换太子之议了。由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和嫡次子因为夺嫡双双被废黜,硕果仅存的嫡三子李治在匆忙间被推上了皇太子之位。虽然李治由于童年丧母被留在父亲身边抚养,但因为他性格懦弱,李世民始终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甚至不久后打算用另一个被他评为“英果类我”的庶出爱子李恪替代其太子之位,这当然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抵制和反对,最后作罢。这事看似只是一段小风波,实际上体现了李世民掩盖在热烈而重感情形象后冷酷的一面。

长孙无忌作为一位对初唐作出了很大历史贡献的政治家最后被唐高宗和武后逼死,但在史书中却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认为这是他活该遭到报应,这是因为他在高宗永徽年间执政时,故意构陷冤杀曾被太宗提名皇太子的爱子吴王李恪。导致长孙无忌心疾发作恶念起来的根本原因还是李世民试图把长孙后政治地位仅存的唯一儿子李治给踹下来。这个不地道的事是李世民亲自提出来的,李世民的出发是为了江山社稷,但损害的是长孙皇后的利益,此刻李治已经是她继承人的唯一希望。

作为妹妹和家族利益保护者的长孙无忌不能去恨提携了自己和妹妹、给了兄妹俩起飞平台的君主李世民,只能迁怒于无辜的李恪了。对比汉宣帝因为顾念早逝元配许平君皇后微贱时的相伴之恩,最终没有废掉他认为会乱汉家天下的许平君独子汉元帝。李世民在作出这种决定时,可完全没有顾虑过逝去的长孙皇后之立场。很多人都为李世民说立李治可以保住李承乾和李泰性命而歌颂李世民是个慈父(实际上李世民立李治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试图在唐政坛上绝诸王夺嫡之心),却没想到李恪如果作为庶子成为皇太子,那三个原本拥有合法继承道统的嫡子会是什么命运。

贤德的长孙皇后病危时,李世民是痛心的,他曾下诏大修天下寺院为皇后祈福,可以说是非常庄重,长孙死后又双谥“文德”以表彰皇后多年的贤德内佐之功。但长孙之死显然也没让他失魂落魄或者是有什么不可碰触的情结(望昭陵一说有异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说望陵台之说是对他的诽谤)。皇后是可以有新人的,比如弟媳曾经被他议立新后;儿子是可以放弃的,长孙三子曾都被他考虑放弃;而且他也是极为贪恋自己至高之权力,李世民曾经嘲笑过秦皇汉武求仙之荒诞,最后他自己却死于胡僧的长生不老之药,可谓讽刺。

答案显然呼之而出了,唐太宗李世民最爱谁呢?最真爱的当然是由自己掌握的最高权力。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