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荒政制度一直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甚至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灾荒比较频繁的时期之一,但同时当时的灾荒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对灾荒中受害者进行丧葬救济方面。
丧葬救济,主要是对因灾死去的无人认领的尸体进行一定的丧葬。
毫无疑问,丧葬救济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秩序维护,以及百姓能否在安定的环境下生存。
为了维护统治和满足民生需要,明朝致力发展灾荒中的丧葬救济
明朝的灾害频繁,所以统治者致力于发展灾荒中的丧葬救济。
而当时丧葬救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习俗和现实的需要。
(一) 统治者采取措施减轻灾荒损失,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到“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处理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统治基础,甚至会对其身份造成威胁。
为了避免因灾害而造成的社会动荡,统治者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轻灾荒损失。
在《明会典》当中就有记载,
“令天下设立义冢,禁止江西等处火葬、水葬,凡民贫无地以葬者,所在有司择近城宽阔地立义冢,敢有循习元人焚弃尸煅者,命刑部著之律。”这是当时政府对于丧葬救济之重视的一种证明。
“义冢”虽然并不是明代所独有的一种社会保障机构,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但
这一机构在明代才不断得到完善发展,并且得到统治者重视。
“漏泽园”,是明代政府救济的主要措施,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对无主之尸进行丧葬。而明朝也通过这一整套的丧葬救济制度,来巩固了其政权。
(二) 出于习俗和现实的需要,明朝丧葬救济成为民生的重要部分
而丧葬救济之所以那么重要,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民生。这其中,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习俗的需要,二是现实的需要。
首先,从习俗方面来看,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土葬”成为了大部分名人所追求的丧葬方式。
所以在当时及时对死去的贫民进行安葬,是非常重要的。从汉族传统丧葬礼俗的立场出发,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会用到火葬,而对于无辜平民,一定要辅以土葬。
其次,就是从现实需要出发。
灾荒过后会伴随着一定的疫情,这是古代中国经常发生的事件。而由于医疗水平的落后,再加上药物设施的不足,因疫情死去的贫民数量规模较大,而因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如果不好好处理的话,
就会造成疫情的大幅度扩散,甚至会加剧其他灾民患病的风险。
但是,大部分贫民不仅没有钱财医治疫病,甚至还没有钱财进行安葬,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丧葬救济,来安抚民生,和保证社会的安全。
官方和社会机构同时出力,助力明朝丧葬救济快速系统化发展
明代的丧葬救济其实已经发展的非常系统化了,包含了民间和官方两个系统。
这两个系统相互补充,促成明朝丧葬救济的完善。
(一) 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有利于调动丧葬救济发展的积极性
官方的丧葬救济在整个明代的丧葬救济当中,是最主要的一种救济方式。
当时的官方丧葬救济主要是建立政府丧葬机构和保障机构。
“漏泽园”,是当时最主要的政府丧葬机构。
在《明太祖实录》当中,就有记载这种情况,“其鳏寡贫难者,遂至委弃沟壑、道路,切恐天下皆有此患,乞行有司买地,官为封记扁曰义冢。”除此之外,政府也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对丧葬救济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用以保障掩埋救济的及时处理。
在具体的掩埋过程当中,明代政府也设置了一套体系,用以保障救济的积极性。
比如说,对待掩埋尸体这种比较大的重大事务,政府会给予负责掩埋的工作人员一定的金钱补充,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万历惠州府志》当中也有记载这种方法,“饥民遗骸遍野,公令各府州县及村墟乡落遍为收掩。凡掩一户,给工食银三分,衬席银二分。各乡义冢具如此。”
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埋尸的工作的,认为这种工作“不吉利”,所以即使当地的官员干部有这样的职责,他们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而通过金钱补助的方式,就能够提高政府处理这些事务的效率。
(二) 民间自发机构的发展,是对政府丧葬救济的有力补充
与此同时,社会机构的丧葬救济,也是对政府丧葬救济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特别是在政府的漏泽园失去原有的效用之后,社会救济机构就能够发挥出很大的效用。
明代后期,政府的丧葬救济机构能力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明代后期政府吏治腐败问题浮现,大量的救济机构都被荒废。而在此时,民间的丧葬救济机构就应运而生,承担起修建和维护救济机构的职责,促进了当时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而政府也会对一些民间机构进行嘉奖,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民间救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说,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明代的丧葬救济是一个比较严肃和重要的问题。
由于明代灾患多发,灾患之后对于灾民的安置,既是对于政府统治的一种考验,也是对于民生的一种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明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丧葬救济制度,用以维护统治和改善民生。
在系统化的丧葬救济下,明代政府和社会形成了相互补充的丧葬救济制度,政府的“漏泽园”和民间的修建和维护,共同促进了明代丧葬救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两者的存在,明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政事业也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