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欧阳修的故事。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24岁的欧阳修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晏殊是主考官,出题《司空掌舆地之图赋》,面对这偏僻的命题,大多数考生做题都走偏了,唯独欧阳修不光扣题精准,而且文采飞扬。于是,晏殊慧眼识珠,把欧阳修确定为“省元”,即第一名。从此,欧阳修就对晏殊以门生自称,执弟子礼。
晏殊与欧阳修自此结下深厚的缘分,作为有知遇之情的师生,作为同时在朝为官的同僚,又作为当时共领时代风骚的文坛巨擎,两人应该是惺惺相惜而又相互提携的,甚至会产生许多文坛佳话,以至让后人津津乐道。
然而,晏殊与欧阳修的这段师生情开始早,结束的也早,虽然欧阳修对晏殊非常尊敬,但晏殊却不喜欢欧阳修,甚至一度还到了厌恶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欧阳修中进士后,出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做官之余,他与钱惟演、梅尧臣等文坛圣手们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佳作迭出,一时名声大震。当时,晏殊的词、梅尧臣的诗、欧阳修的文章,堪称文坛三绝。
后来,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西夏犯边,战事紧急。晏殊当时正任枢密使,主持军务,欧阳修担心老师日理万机,过于辛苦,便在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与诗人陆经结伴去看望晏殊。谁知晏殊在家里轻松的很,见他们来了,还在花园里摆酒置茶,与他们开怀畅饮起来。
欧阳修深感意外,即席赋诗《晏太尉西园贺雪歌》长诗,后边诗句有:
晚趋宾馆贺太尉,坐觉满路流欢声。
便开西园扫征步,正见玉树花凋零。
小轩却坐对山石,拂拂酒面红烟生。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这首诗中饱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善意规劝,意思是国难当头,作为军机大臣的晏殊,肩负重任,不应该花天酒地。
晏殊读后,差点没背过气去,愤怒的对人说:“昔韩愈亦能作言语,赴裴度(唐朝后期宰相)会,但云:‘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也不曾如此作弄。”意思是说,当年韩愈赴裴度的聚会,也最多是说这两句诗,而他欧阳修却在同种情境下,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朋友尚且不开这种过火的玩笑,何况面对的是老师?
果然,欧阳修这首善意的诗,使晏殊背上了只顾享乐,不顾天下安危和社稷的恶名。对此,晏殊明确表示:“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
对于晏殊的愤怒,欧阳修十分不解,后来又给晏殊写了一封信,说完感激之言后,还追问老师为何对自己冷遇。然而,晏殊读后,却当着宾客的面,敷衍了几句,并要文书代为作答。
宾客还疑惑地问,欧阳修也是当今才子,文章名冠天下,如此回答,是不是有点草率?而晏殊却冷冷地回答,对于一个科考门生,这几句话已经够看得起他了。由此可见,晏殊确实是不喜欢欧阳修。
难道真的是那首规劝诗导致晏殊不喜欢欧阳修的吗?这对于一个文坛宿将和当了多年宰相的晏殊来说,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呢?
其实,还有别的原因,从性格上看,晏殊闲静平和,崇尚道家,属于一个非常保守的人。他任相十余年,始终延续着吕蒙正、李沆、王旦等人的执政风格,尚宽简,不严苛细致,喜清静无为,遂有“太平宰相”之名。
而欧阳修性格耿直,执着而刚烈,喜欢讨论时弊,又好与人争长短,而且还以风节自持。他在朝里面对自己的老师晏殊,也常常是言辞激烈,而让晏殊下不了台,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要想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在对待北宋王朝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庆历新政”的问题上,作为翰林学士的欧阳修跟随在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韩琦、富弼之后,摇旗呐喊,极力支持。
对于这场涉及北宋政治、经济的改革,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从新政的开始到失败,几乎没有任何明确的表态。但是,作为宰相,没有表态,也就是没有明确支持,这本身就意味着反对,属于无声的反对,而欧阳修追随改革派那些言辞激烈的态度,更加导致了晏殊对欧阳修的反感。
当新政失败,晏殊准备外放欧阳修为河北转运使,却遭到了谏官们的反对,强烈要求让欧阳修留任,晏殊不为所动,谏官们也不罢休,干脆联名弹劾晏殊,最终使晏殊罢相,这又是欧阳修的缘故,因此,两人的裂痕越来越大。
后来,晏殊去世,欧阳修又为老师献上了一首《挽辞》,其中有一句“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表明了他对晏殊一辈子的态度。老师都入土为安了,欧阳修还是直话直说,不肯掩饰自己过于苛刻的看法,难怪晏殊当初不喜欢他,还是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