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对隋朝灭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详细的文章供参考。
隋朝的迅速灭亡,其实与秦朝极为类似,均亡于内部不稳之下的大幅度改革。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当时内部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其实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推行大幅度改革,无疑使得国家变的更加动荡,再加上二世的胡作非为,国家迅速灭亡根本无法避免。
原因之一:统一天下后内部矛盾重重,隋朝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南下攻灭南陈,就此终结了西晋末年以来的乱世,然而由于长期的分裂,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其内部矛盾却极为突出,统治的根基其实并不稳固。
1、贵族门阀之间矛盾尖锐。正如西晋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所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历经两汉三国的发展,从西晋时期开始,贵族门阀不仅对权力形成了垄断,就连皇权也一度受到士族牵制。虽然南北朝之后门阀士族权力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仍然极为庞大。继承于北周的隋朝,其核心权力基本被关陇士族所掌握;而被灭的北齐,其核心权力却集中在山东士族手中;同样被灭的南陈,其核心权力却集中在南方汉人贵族手中。因此,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随着国家被灭而失去权力的山东士族和南方贵族,又岂肯善罢甘休。
2、民间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西晋灭亡以来,由于北方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差异开始进一步拉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分裂,导致民间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而这种矛盾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北周(隋朝)各阶层对待北齐和南陈百姓的态度,例如北周上下称北齐百姓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隋书·食货志》),完全就是一种征服者的姿态。而南陈方面表现的更为直接,一直以来对北方胡人政权的不满,导致南方反抗隋朝统治的叛乱此起彼伏,例如《北史·苏威传》所载“旧陈率土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这种情况下,北齐和南陈百姓对于隋朝的认同感,可以说极为有限,甚至极为反感。
如上所述,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想要从“地方政权”过渡到“中央政权”,由外而内的完成统一大业,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隋朝的统治根基,其实根本不够稳固,而这也是隋末天下大乱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之二:急于摆脱关陇士族牵制,反而导致统治根基动摇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其权力核心一直都掌握在以“八柱国集团”为首的关陇士族手中,隋文帝篡权本就难以服众,而为了避免将来再度被关陇贵族篡权,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意图摆脱关陇士族牵制,却不想反而动摇了统治根基。
1、官僚制度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不仅大肆分封宗室为王,从而加强杨氏宗族对地方政权的掌控,更是废除了北周仿《周礼》设置的六官,转而恢复汉、魏旧制,建立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制,并将李穆、于翼、窦炽等北周重臣明升暗降,授予太师、太尉、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虚衔,而将三省六部主要官员授予自己的亲信,同时对官吏的选任、考核、升迁和赏罚等制度进行全面调整,例如隋炀帝后初步推行的科举制,大力提拔寒门学子,进一步限制门阀贵族对权力的掌控。
2、经济制度改革。杨坚称帝后,为了争取关陇士族支持曾封赏了大量土地,然而皇位稳固之后,便又迅速颁布均田令,按照官职大小严格规定田地数量。彼时,门阀庄园遍布天下各地,从而掌握了大量土地、农民和粮食,而均田令颁布之后,便使得农民纷纷脱离门阀而变身自耕农,同时限制了门阀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从而使得朝廷加强了对百姓的直接控制,削弱了门阀贵族的经济实力。此外,隋文帝又通过“大索貌阅”推行人口普查,从而使得大量逃亡百姓从门阀贵族的荫庇下脱离出来,使得贵族门阀失去了大量劳动力,经济被进一步削弱。
3、军事制度改革。自门阀贵族出现以来,这些地方豪门便往往掌握着大量私兵,而“八柱国集团”无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于是隋文帝又推行了军事制度改革,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即兵农合一),同时解除门阀贵族军事力量。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纳租庸调,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是典型的从募兵制改革为征兵制。隋炀帝继位后,则继续对府兵制进行改革,即实行兵权分离的政策,使得十二府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则仅负责军令的传达和武官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掌握。
4、迁都洛阳、疏通运河。隋朝的都城本设于关中,但关中却是关陇集团的根本势力所在,为了进一步摆脱关陇士族的牵制,隋炀帝继位之后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并迁徙大量王侯世家、富商大贾、工艺匠人进入洛阳,使得新都迅速繁荣了起来。而疏通运河不仅保证了洛阳的供给,同时加强了南北联系,使得洛阳迅速成为经济政治中心。迁都洛阳不仅可以远离关陇士族,而且还加强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在朝堂上的权力。此后,隋炀帝从605年至618年的十几年间,更是基本就一直在洛阳和江都转悠,几乎不怎么在长安停留。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隋文帝和隋炀帝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皇权得以进一步稳固,但同时也加剧了皇权和关陇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军事制度的改革更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急速下滑。结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乱之后,皇权无所依靠,而同为关陇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
原因之三:行政区划整合速度太慢,地方势力太过弱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虽然官僚制度各不相同,但却基本沿用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然而,由于东汉末年以来一级行政区“州”的管辖区域太大,导致地方官员严重威胁中央统治,因此先后对“州”进行拆解。再加上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发,职务分配需求扩大,结果导致行政区划被分割的越来越小。根据统计,南北朝时期,天下合计设有220州、999郡,县更是多达数千个,不过由于彼时政权众多,因而管理问题尚不突出。
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刺史”权力过大,地方势力再度威胁中央统治,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废除三级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行政区划。然而,由于当时一级行政区“州”的数量实在太多,导致中央朝廷难以管理、行政效率低下,因而隋炀帝继位后,开始的大量并省州县,并效仿汉制,改州为郡,再次实行“郡-县”二级制。
不过,由于行政区划整合牵扯问题太多,因而改革速度极为缓慢,到隋朝末年时,天下仍然设有多达190郡、1255县。行政区划太多导致的结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乱时,地方政权力量太小,自保尚且不能,平叛勤王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导致隋朝的统治极为脆弱,而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更多只是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使得以上问题全面爆发,最终不仅自己在“江都兵变”中被杀,隋朝也随之覆亡。